2024年12月2日 星期一
推薦:
首頁 > 小孩教育 > 好教養原來是這樣來的

好教養原來是這樣來的

好教養原來是這樣來的

有句話怎麼說來著,生個孩子照書養?

兒子養到10歲大,書是沒少讀的,多是舶來品,以美國各類育兒書為首。而且我斷定,像我一樣曾經常陷入「焦慮——翻書——照貓畫虎——再焦慮——再翻書」模式的新媽媽不在少數。

翻過最初的幾年,孩子漸漸大了,進了幼兒園,小學,能翻的書不那麼多了,孩子的好習慣沒養成,家長的臉皮倒是厚了些,對於曾經眼裡揉不得一丁點沙子的所謂「陋習」慢慢地也就見怪不怪了。

直到我見到了美國媽媽黛比,看到圍繞在她身旁的兩個精靈般的女兒,以前那些只在書本上出現的育兒理論終於活生生立在眼前。

4歲姐姐姬娜的可愛來自於從內到外的乖巧,她可以安靜地坐在一旁畫畫寫字,玩娃娃,也可以跟小朋友在院子中爬高下低滿頭大汗,如果她有任何要求,就會跑到你的面前,仰起可愛的小臉輕聲地問你:「我可不可以……」

每當看到姐姐,我就打心眼裡對這個小人兒充滿感激,她太讓大人們省心了!與黛比相識兩年,定期小聚一兩小時,唯一可能被這個小人兒分神的,就是你不得不騰出點時間來誇誇她。

但是你還是無法和黛比盡情地交談,隔不了幾分鐘,不遠處就會傳來劃破長空的啼哭,又或者,一個跌跌撞撞的小活物會硬擠在你們中間,不爬上媽媽的腿誓不罷休……

哦,是的,黛比還有一個2歲的小女兒。這個妹妹在外人看來,完全是姐姐的另一個極端。她無時無刻不在哭泣、不滿、發泄……別說小朋友搶玩具了,有時候即使無意中離她近了一點,她便會感覺被冒犯般大哭大鬧。

姐姐和妹妹長得很像,看過姐姐一張2歲時的「老照片」,完全就是現在的妹妹,二者唯一的不同就是神態,姐姐永遠是笑眼彎彎,妹妹卻總是眉頭緊鎖。不那麼準確地概括一下,姐姐展現出的叫安全感,妹妹需要的則是存在感。

但慢慢地,我發現我的所謂感慨在黛比眼中,也許真不叫個事兒,無論兩個孩子的行為舉止多麼的天差地別,黛比都是以不變應萬變地貫徹著自己的教育原則,同樣的規矩,同樣的執行。

我從來沒有在黛比那裡感覺到過對姐姐的偏愛,抑或一點點的與妹妹比較,無論言語還是行為。

她從來沒有沖妹妹說過:你看看姐姐如何如何。她只是會輕聲請求姐姐帶妹妹去玩。

她從來沒有批評過妹妹的無理取鬧,而只是應聲抱起她,然後繼續做著自己的事情,要麼讀書,要麼聊天……直到妹妹自己主動離開。

她不會因為姐姐的乖巧而表揚,也不會因為妹妹的哭泣而批評。也許,這就叫做順應天性因材施教!

「是比較偷走了喜悅。」——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

在黛比家聚餐過幾次,最讓賓客們讚嘆不已的就是這兩孩子的吃飯規矩。每一次,黛比都會在大人們吃飯之前給女兒們先盛。然後你不經意間的一轉頭,就會發現兩個小人兒一聲不響地坐在屬於她們的小桌子旁吃著自己的食物。真安靜啊,安靜得你根本感覺不到還有兩個不到5歲的小朋友跟你在一間屋子裡吃飯。

這讓我想起之前有一次我帶著一盒小蛋糕去她家,黛比拿出兩個後告訴姐妹倆,10分鐘後才能吃第二塊。少頃,妹妹便來要,黛比沒有同意,再要,再不準。10分鐘後,黛比發出許可令,四支小羊角辮跳躍著衝到桌旁,身邊的人無不嘖嘖稱奇。

所以,當我看到兩個女兒能如此安靜地吃著午飯,便也覺得意料之中,並且當我看到黛比的丈夫用類似的方法對待女兒們的請求之後,我終於相信,這世上最有效的育兒方法只有一個——那就隨時隨地地「堅持」。每一次父母二人都以同樣的標準去要求,你終會收穫你所期望的教養。

彼時我正在黛比家的廚房裡自取食物,十幾個朋友聚在一起,各自帶了拿手的菜肴,黛比將自家的廚房灶台打造成了自助餐台。

姐姐看中了我做的杯子蛋糕,於是央求爸爸來上一塊。

如果是我,我會毫不猶豫地遞給孩子,即使平時不讓他吃太多的甜食,但是這不是平時對嗎,外屋裡十幾口子等著招呼呢;況且孩子們也不是天天這樣吃對嗎,趁著大人們高興放縱一下唄……

反正,給的理由多著呢。

可是,黛比的丈夫,他的第一個動作是蹲下來,跟女兒平視,然後,慢條斯里地開始問話。

你的午飯吃完了嗎?

女兒點頭。

你的水果也吃完了嗎?

女兒點頭。

你剛才吃過這個蛋糕了嗎?

女兒點頭。

吃了幾個?

一個。

這時妹妹湊了過來,於是爸爸的問題更多了。

妹妹的午飯吃完了嗎?水果呢? 剛才吃了幾個蛋糕,吃乾淨了嗎?

……

姐妹倆頻頻頷首,爸爸仍舊不緊不慢。終於,輪到爸爸點頭——好的,你倆可以一人拿一個吃了!

羊角辮再次跳躍起來,一旁手捧餐盤目瞪口呆的我,腦海中延綿不斷湧出兩字兒——服了!服了!服了……

(來源:博雅小學堂; 文/楊波(倫敦))

發表評論

你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必填項已被標記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