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工具是「無條件的愛」
作為父母愛孩子是我們的天性,但是有意識地愛孩子,是培養孩子最重要的一種方法。當一個人被無條件地愛著的時候,他的自信心會大增!自己會尊重自己,進而尊重別人。在他的心靈中會感受到自我價值的產生,即自我價值開始萌芽。
無條件地愛孩子,是培養孩子安全感和勇氣的最重要的方法。
第二個工具是「鼓勵」
美國有個大教育家說過一句非常偏激的話:「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我不知道除了鼓勵還有什麼別的方法!」我認為這句話當中80%的成份是真理。教育孩子,鼓勵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告訴你的孩子:「沒問題!爸爸相信你!」你要每天不斷地鞏固。可是大多數家長恰恰相反:「你就是不行,誰家孩子都比你強多!」這些家長彷彿是專門來為孩子泄氣的。
每位家長都應牢記:孩子的勇氣和自信是被鼓勵出來的,而鼓勵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
第三個工具是「表揚」
表揚是孩子做對行為及取得成績的時候,給他加油的核心方法。
當孩子的一個行為做對了,我們及時地表揚才能使孩子的行為固定下來,才能使他下次接著再做。所以,表揚是家長經常要做的行為。
孩子每天、每星期總會有優良的行為,或者取得小的成績,比如用過東西放回原處,家長應及時地表揚,表揚會把行為確定下來。表揚是孩子生命成長的陽光,對於一個孩子來說,被表揚,意味事情做對了,被認可了,他的自我價值會上升,自信會增強。
第四個工具是「確認」
一個行為是對的,還是錯的孩子是不知道的,家長要告訴孩子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這裡不帶有任何錶揚和批評,家長要客觀地幫孩子分清是非。實際上確認是家長幫孩子培養價值觀的一系列過程。所以,家長要知道孩子不會自動地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這些都是學來的,是我們家長不斷灌輸的結果。
比如2001年美國雙子大廈被炸,我女兒的班級產生了爭論。她回家跟我講時說:「爸,要把我嚇死了!」我說:「怎麼了?」她說:「今天我們老師說讓同學們討論一下雙子大廈該不該炸?我們男生一齊喊:『該炸!』然後,老師說:『我覺得也該炸!』我們班有個女生站起來說:『老師,我認為不該炸!裡面有那麼多無辜的人,這是針對政府的行為,他們不該炸無辜的平民!』我們班男生一起喊:『打倒×××!。』我們老師不但不制止,還說:『我認為美國太氣人了!應該炸!』」我問女兒:「你怎麼認為的?」她說:「太不應該炸了!老師不該這樣說呀!」我告訴她:「你是對的,恐懼分子是人類的敵人!傷害無辜的人,這是對生命的殘害!」
所以,我們家長要幫孩子分清是非善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第五個工具是「理解」
有些家長來找我諮詢,對我說,孩子就是不跟我講話,最近他學習成績下降,在學校和老師作對,回來什麼也不和我說!我問什麼原因?他說不知道。如果你去投醫,醫生什麼都不問,就給你開藥,那他百分之百是個江湖郎中!
一個孩子行為上出現偏差可能有二十個原因,你想討秘方,葯不對症能治病嗎?很多人想讓我簡單地出秘方,我開玩笑地說:「打。」有很多學校的「家長會」就是這樣給家長開秘方的!這麼武斷!拿人當玩笑一樣。
事情不是這麼簡單的,家長和孩子間的關係是平等的,我們必須樹立一個牢不可破的觀念:孩子從一生下來,他的人格就是和你一樣平等的。你要把他當成和你一樣平等的人來對待!在能力上,要考慮到孩子是待培養的,是需要你不斷地培養的小動物。我們的很多家長恰好弄反了:人格上不能平等對待孩子,能力上卻苛求孩子什麼都會!家長要用「理解」這個工具走進孩子的心靈,不再批評、苛責。假如說你有工作上的煩惱,來找我談談,我什麼也不問,劈頭蓋臉地把你一頓數落,你肯定覺得董老師是不是有毛病,都沒搞清怎麼回事就罵我一頓!可是我們很多家長對孩子卻是不問原由,開口就批。
在「理解」這個問題上,家長要把孩子當成平等的人來對待,不帶任何的價值評判的,單純聽孩子說他有什麼理由。我請家長記住一句話:「任何一個人做任何一個行為,在他自己看來都有絕對的理由!」孩子的行為在他自己看來,總有他自己的理由,只不過這些理由在成年人看來是不對的!或說是不成立的。如果你搞不清楚他的理由是什麼,想改變他的缺點是不可能的。如果你不能彼此傾聽對方的心聲,就無法搞清他行為的原因。這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通過「理解」建立孩子的自我尊重感,他可以和別人心靈相通,感覺自己有能力溝通,感受彼此有能量流動,這時親子關係就穩定了。
第六個工具是「陪伴」
孩子不是需要我們的錢,而是需要家長的人本身!
我在大四時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兒子的信》,正是這本書引發了我對教育的思考,促使我開始對教育進行了這麼多年的研究。當時我只有20幾歲,只覺得有一句話很深刻,但深在哪裡並沒完全理解。這句話簡單得不得了:「人需要人!」它的意思是,一個人必須在人的環境下才能長成完整意義的人,也就是他需要別人的存在,對他確認、理解、鼓勵,最後他得以建立獨立的人格!
孩子在出生後,他的成長處在一種孤立無援的狀態,他就會孤獨、無助、沒有安全感,需要家長的陪伴。否則,他會漸漸產生恐懼感、對人生的無助感,也就沒有辦法成長。太多的家長因為自己事情太忙就用錢打發孩子,其實大錯特錯。假設在此時此刻,讓孩子選擇給他100塊錢或父母用1小時來陪伴他,來了解他的生命,他可能會選擇100元錢。這是因為,他自己不知道他真實的需要是什麼,他的潛意識裡更需要父母用1小時確認他的價值,伴隨他成長!
我們既要把孩子在主體資格上當作平等的人來對待,又要在思維方法上考慮到他的人格是待發育的、能力是待培養的,所以還不能完全理解我們的意思。這也是兒科醫生難當的原因。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只是哭,不知道自己哪不舒服,醫生必須像獸醫對待小動物那樣去觀察、了解。孩子缺乏父母的愛,他自己並不清楚,更不會表達。這就需要我們家長去體會、去陪伴孩子!通過陪伴來了解孩子,通過陪伴消除孩子的恐懼感。
第七個工具是「批評」
這是應該非常小心慎用的工具。「批評」只有針對行為本身才可能起作用。
使用「批評」這個工具的前提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關愛、關係穩定!這樣批評才有作用。如果家長和孩子互相不理解、不信任,即使批評是正確的,是直指行為的、不損害人格的,孩子依然不接受你的批評,這時批評只會起副作用。
批評是非常專業的事情,沒有經過訓練,很少有人會把批評做對。因此最保險的辦法就是盡量不用批評。
第八個工具是「制定規則」
沒有規矩難成方圓,該由孩子做的事情,一定讓孩子自己做,家長絕不能包辦代替。如果一味要求孩子只管學習就行了,變成「有事父母服其勞」,那隻能將孩子打造成廢人了。
因此我們家長一定要坐下來與孩子平等協商,充分認清哪些是孩子應該做的,哪些是家長該做的,並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為孩子制定出明確的行為標準和行為規則,以利於家長與孩子之間在「和平共處」的氛圍下順利執行。那種「老子天下第一」單方說了算的錯誤做法再也要不得了。